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  施教于家 成教于国

          发布日期:2017-04-13 09:46 作者:fulian 阅读次数: 字体:[  ]

         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家庭教育、家庭建设一再做出指示,要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“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,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,是如何做人的教育”“天下之本在家”……这一系列讲话,既着眼于家庭建设、儿童发展,又是立于国家发展高度的“善教”谋略。

          注重家教是国家发展、儿童发展的需要

          注重家教,“善教”与“善政”高度统一,是国家发展的需要。“善教”与“善政”出自孟子,孟子原本的意思是善政不如善教得民。善政得财,善教得民,治理国家“善教”更重要。其实就国家发展而言,二者缺一不可,需要二者的高度统一。善政促进国家的物质文明,而善教则保有国民的精神文明。

         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,每一种文明都面临“社会秩序何以可能”的极大风险。如何生存下去,是人类智慧的最集中体现。历史上出现过的文明不下几千种,但大多数文明最终都被连根拔起,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。而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、延绵数千年至今,愈加昌盛,原因就在于“家文化”是我们的生存根基。家国一体、家国同构,博大精深、渊源深厚,几千年来我们依靠着这一卓越的文化基因,成功抵御了来自恶劣自然、野蛮肆虐和人性弱点的破坏,中华民族得以生存,得以延续,得以愈加昌盛。

          注重家教是“家文化”的重要构成,从理论到实践自成体系。我国有丰富的家训、家礼、家学的着述、典籍,有忠孝传家、诗礼传家、耕读传家、清白传家的千年传承,有钱氏家训、颜氏家训的卓越成就,有流传甚广的孟母三迁、岳母刺字、杨震“四知”、曾子杀彘等家教典范,家书就更加数不胜数。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,注重家教,就是保有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。

          注重家教,对儿童发展意义重大。注重家庭、家教、家风,对儿童的意义是奠基性的。从哲学上讲,家庭是先于科学而存在的、直观的经验世界,家庭是“生活世界”的,家庭的教育功能因此具有整体的、生活的、情境的、重复的、暗示的、自动发生的属性,所以家庭生活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教育和影响。家庭关系是儿童降生到世界的最初关系,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最长,在地理空间上充分接近,互动频率很高,几乎保持着终身的、深刻的情感依赖和信任,而且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不间断地重复。儿童早期的道德学习、认知学习、行为模仿、情感体验都在家庭环境中自动发生、形成,奠定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基本态度、基本情感和基本价值取向。所以,好的家教、家风对儿童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奠基性的。

          如何做好家庭品德教育、做人的教育

         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重要品质,“首孝悌、次见闻”“德者本也、财者末也”,任何时候、任何文化都是这样,所以,“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,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,是如何做人的教育”。

          父母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和教育,更多是示范,直接影响儿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知识是一种“未饱和”的知识,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饱和与完成。所以,家长有好的示范,孩子才有好的人品。

          做好家庭德育的首要前提是“蒙以养正”。养正,就是正其心,培养儿童心正、身正、举止端、行事正,做人堂堂正正;养正,就是“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”。古人云,“苟不教,性乃迁”,如果缺乏积极的、正面的、向上的道德品质,就难以对抗人性的弱点,难以战胜人性中的危机。所以,蒙以养正是万丈高楼不至倾覆的稳固基石。

          好的品德培养依赖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和心理关系,做人的教育要优化家庭精神环境。据研究,心理环境恶劣、持续的家庭紧张,是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基础。道德不良的家庭存在普遍的不健康情绪气氛,充满敌意、憎恨、怨气、责骂、争吵、抱怨。在这种环境中,儿童得不到安全感,感受不到爱和温暖,会变得充满敌意和恐惧,加上情绪不成熟,就构成了日后反社会行为、道德不良的基础。

          家长要修身齐家,躬行正道,重言传、重身教,才能管理好家庭、优化家庭关系,教育好孩子。“教育”二字最初的含义,就是身教、就是品德教育。《说文解字》注解道:“教,上所施下所效;育,养子使作善也。”“教”就是示范、效仿,“育”就是教孩子做一个好人。所谓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,就是善恶在家庭中的直接传递。所以为人父母若能躬行正道、给孩子示范诚意正心、修身齐家,最好的品德教育、做人的教育就在其中。

          家庭教育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

          文化就是生存方式,自家庭存在以来,社会形态随社会变迁不断改变,而家庭这一形态极其稳定,始终没有被替代,因为家庭的功能不可替代,家庭本身就是文化传承最稳固的载体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如此,家国一体,化民成俗。

          注重家教,就是文化传承。我国有4亿个家庭,家庭教育的质量,最终体现为国民的基本素质、国家人才的综合实力。《大学》中有一句话“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”,就是强调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的文化价值和国家意义。施教于家而成教于国,儿童的教育从家庭开始,通过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,才能治国平天下。所以,注重家教,“成教于国”,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。

          化民成俗,也是文化传承。中国传统礼俗中,以家庭为主要载体的,有伦理文化(春节、重阳、中秋)和祭祀文化(清明、中元),代代传承,成为礼俗,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凝聚其中。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,礼俗仍然保持着传统人性意义,仍然是现代人很深刻的心理依赖和情感依赖。家庭重视传统礼俗,就是文化传承。比如过春节,千里万里奔回家去,“奔”的就是归属的安全、认同的温暖。

          传统文化的主要功能都是在家庭中传承的。孩子从出生开始,礼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,到牙牙学语时,家庭的习惯便是他的习惯,家庭戒律便是他的戒律。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,他和其他成员一起共同适应那些礼俗,在礼俗中找到归属,服从礼俗规范,获得情感支持,习得人与人共处、交往的行为方式。比如家礼,就是规范行为、表达情感、达成和谐的必须。“治家莫如礼”,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基本的礼仪规范,则少失恭敬、长无慈爱,没有不乱的。

          家庭教育事关国运、家运、个人命运,所以施教于家,成教于国,需要所有家庭努力践行,如习总书记所说,“将尊老爱幼、妻贤夫安,母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耕读传家、勤俭持家,知书达礼、遵纪守法,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,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,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,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”。

          (作者赵石屏,系重庆师范大学教授,重庆市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)